云岭大地,动车飞驰。在这繁忙的运输景象背后,有一群来自中国铁路昆明局集团有限公司昆明工务机械段的“铿锵玫瑰”,悉心呵护着遒劲的钢轨、粗犷的道床、幽深的隧道,以“巾帼不让须眉”的气概为铁路安全畅通贡献着“她”力量。
(相关资料图)
铸造钢轨“长龙”的“女焊将”
钢轨是铁路线上的重要部件之一,出厂时的长度通常只有100米,实际使用时需要经过焊接、精磨等17道工艺,将100米长的原料轨焊接连成500米的长钢轨,再铺设到道床上,承载火车安全平稳运行。
周兰平是昆明工务机械段黄龙山焊轨基地的一名焊轨工程师,主要负责长钢轨焊接工作。10多年来,她不停穿梭在生产流水线与控制室之间,夜以继日开展钢轨材质分析、断面机理研究等工作,在与钢轨为伴、与焊花共舞的过程中,练就了一身过硬本领,被同事誉为铸造钢轨“长龙”的“女焊将”。
3月2日下午,周兰平走进焊轨车间,像往常一样巡检每一道工艺流程。当她走到焊头热处理工位旁,突然发现显示屏上轨顶面温度数据比工艺要求低了0.1度,立马跑到工位控制台,调出作业参数,发现热处理机的电流不足,于是要求作业人员重新修正参数,及时避免了不合格钢轨下线出厂。
“在焊轨生产流水线上,虽然每一根原料轨都重达6吨,但焊接时的每一道工艺都必须精益求精。”周兰平说,焊接温度、热处理和打磨厚度等数据的毫厘之差,都会导致最终成品的性能与标准之间的千里之别。
2019年底,黄龙山焊轨基地接到中老铁路国内段1780公里长钢轨焊接任务。面对中老铁路高标准的建设要求,从原料检验、焊接参数调整到成品验收,周兰平都一一上手把关,为每一条长钢轨“量身订制”生产方案。
半年后,总重超过60万吨的优质长钢轨在周兰平和工友们的细心呵护下走下生产线,陆续铺设到中老铁路平整的道床上,成为了托起连通中老友谊飞驰列车的“钢铁脊梁”。
驾驭“黄金战车”的“女司机”
近年来,大型养路机械因其智能化、信息化的特点,加之高效、高质量、高标准的养护效果,已经逐渐成为铁路线路养护维修工作的主体。在昆明工务机械段,这样的大型养路机械就有100多台,因它们的外表大多是黄色涂装,被职工形象地比喻为“黄金战车”。
大型养路机械操作复杂、常年奔赴在大维修施工一线,从事这一工作的多以男性为主。1999年出生的金若衡,自从来到铁路工作,便对“黄金战车”充满向往。2022年,她与众多男职工同台竞技,通过层层选拔成为了云南铁路唯一的大型养路机械“女司机”。
2022年底的一天,金若衡和工友们赶赴中老铁路峨山至元江区间,准备对线路进行维修作业。在180分钟的“天窗”时间内,他们要完成1500多米线路的捣固任务。
当天深夜,金若衡驾驶着DWL-48型捣固稳定车来到作业现场,等待施工“天窗”指令下达。“今天是我第一次参加中老铁路精捣精调作业,既兴奋又紧张。”金若衡说,他们要将线路的高低水平尺寸调拨到正负2毫米的精度范围内,保证中老铁路“复兴号”动车和国际货物列车安全平稳运行。
零时整,“天窗”命令准时下达。“轰隆、轰隆……”捣固车缓慢向前,车辆下部的捣固装置不断插入轨枕下的道床石砟内,发出巨大声响。此时的金若衡,正襟危坐在驾驶舱内,两眼紧盯显示屏,双手拨动操纵杆。不多时,她的额头已渗出细微的汗珠。
“水平尺寸2 毫米,作业精度达标。”听到对讲机里报出检测数据,金若衡长舒了一口气,脸上露出开心的笑容。稍做镇定后,她驾驶着“黄金战车”继续投入到紧张繁忙的施工中。
修桥梁补隧道的“女医生”
云岭高原铁路穿山越河,在红土地上编织出一张四通八达、高效快捷的运输网。车轮滚滚、川流不息,列车安全运行离不开工程技术人员对桥梁和隧道的精心呵护。
赵佳琳,昆明工务机械段一名桥隧技术员,经常沿着钢轨穿梭在崇山峻岭之间,为桥梁、隧道“把脉问诊”。她对隧道渗水、危岩落石、路基下沉等病害的处置方法了如指掌,遇到山体滑坡、路基溶洞整治工程时,职工们都会请赵佳琳来“坐诊”。
2022年初,沪昆铁路宣威段一处过水涵洞出现几道裂痕,表面的混凝土随时有掉块的风险,如果不及时进行加固处理,将会对涵洞上方的铁路道床造成影响。
“我们提前浇筑好构件,一次性替换掉老旧洞体,可以最大限度缩短中断运输的时间。”结合涵洞病害特征,赵佳琳和工友们研究制定了预制件整体更换的方案。
2022年1月16日一大早,赵佳琳带领6名桥隧工顶着寒风赶往现场进行勘测。“这地方太小了,钻不进去。”桥隧工小王在检查涵洞时遇到了“麻烦”,由于裂纹壁口和山体的空间只有30厘米,无法进入洞内检查。
赵佳琳闻讯赶来替换小王,只见她脱去厚重的外套,身体贴紧山体,探身钻入洞口,伸长手臂用检查锤敲击检查裂纹状况。
经过2个多小时反复检查、测量,在完成3处裂纹延伸敲击、精准测出涵洞尺寸后,他们最终确认洞壁不存在空响、开裂、缺失等问题。“新洞体置换方案安全可行。”赵佳琳自信地说。
随后,赵佳琳带上行李来到铁路旁的临时板房里,一待就是3个多月的时间。在她和工友的不懈努力下,一个8米多长、70多吨重的预制涵洞,在不影响列车开行的情况下顺利完成了“接班”。
云南网记者 夏方海 通讯员 吴杰 贺继鑫 陆继存 摄影报道
标签: